社會房屋生活質素調查 九成半家庭同意身心健康有改善

(香港-2018年3月24日)由九龍樂善堂(下稱「本堂」)以自資形式推行的「樂善堂『社區為本』社會房屋計劃」(下稱「計劃」),共提供20個獨立單位,租予正輪候公屋並居於惡劣環境的基層家庭。自去年12月中旬,家庭已陸續遷入社會房屋,展開新生活。本堂就計劃進行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,探討20戶家庭入住社會房屋三個月後,在居住環境和生活質素方面的轉變。

住戶資料分析

人均居住面積增幅達95%

20戶均為3至4人家庭,單親家庭佔20%。家庭成員中,18歲以下兒童佔49%;成人佔47%; 65歲以上長者佔4%。現正輪候公屋達6年或以上家庭佔25%,5年佔30%。有70%家庭收入均低於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55%,平均入息為$14,303,主要從事地盤、飲食、運輸等行業。

 

舊居

社會房屋

改善幅度

平均單位面積

135.5平方呎

260平方呎

增幅92%

平均人均居住面積

37.4平方呎

73平方呎

增幅95%

租金佔入息的平均比例 

40%

25%

降低15%

 

問卷調查

根據三項生活質素作評估:

居住環境方面,包括個人生活空間、樓宇公共空間的衛生、設備與安全性及社區設施與配套

家庭生活方面,包括家人關係、身心健康、鄰舍關係及社區支援

經濟壓力方面,包括家庭基本生活開支及儲蓄能力

所有家庭滿意整體居住環境

統計數據指出,100%家庭表示滿意社會房屋的整體居住環境,以及同意能改善生活空間。當中更有75%家庭表示「非常同意」入住社會房屋能夠改善個人生活空間,有55%家庭表示「非常滿意」樓宇公共空間的設備和安全。原居於深水埗區唐樓劏房的陳太,由於舊居近地盤,平日不會開窗和大門,因為外面的灰塵和梯間的垃圾味都會傳入屋,加上單位面積太細,連床也放不下。她說:「以前一家四口要鋪床褥睡在地下,現在單位有房,可以放一張雙層床,兒子和女兒終於可以有床睡覺,他們很高興,一家的睡眠質素都提升了。」

95%家庭同意身心健康有改善

居住環境與個人情緒、心理及生理健康,息息相關。調查數據顯示,95%家庭同意入住社會房屋後,有助改善身心健康,而其中有45%表示「非常同意」。張女士是單親媽媽,獨力照顧一對年幼兒子,其中幼子確診言語發展遲緩,加上經濟壓力,讓她身心疲憊,患上抑鬱症。她說:「曾經對生活失去希望,不願出門,甚至連兒子也不想看一眼。」搬入社會房屋後,她遇到很投緣的鄰居,現在晚上會打開大門,讓鄰舍的子女來家玩。張女士說:「兒子說話能力突飛猛進,由說單字到用短句表達自己,全靠經常和對面的哥哥玩。」她更笑著表示,早前覆診,醫生說抑鬱症的藥可以減劑量了。

冀政府稅務寬減激勵善心業主

本年度扶貧委員會高峰會就「社會房屋」議題,舉行專題討論,本堂總幹事劉愛詩女士獲邀以營運機構身份出席分享。劉總幹事表示計劃對基層家庭的幫助顯著,並道:「根據3月份問卷調查的結果,超過85%的家庭同意入住社會房屋後,在居住環境和生活有改善。」劉總幹事同意需要擴闊計劃的規模,讓更多家庭受惠,但必須「官、商、民」三方合作。「除了營運機構的身份,作為民間慈善團體,希望透過汲取先導計劃的經驗,建立有系統的經營模式之餘,亦從數據和持續的個案跟進方面,了解家庭的需要,加入社會服務的元素,在家庭和社區支援上,提供適切的協助,建立『居社並重』的營運模式。」劉總幹事認為政府是促成社會房屋計劃的橋樑,為經營社會房屋的非牟利機構聯繋不同持分者,如鼓勵商界提供合適房屋。此外,她亦期望政府能提供優惠,如稅務寬減和裝修費資助,激勵更多善心業主及地產發展商等投入「過渡性社會房屋」這項社會運動。

圖片1:在扶貧委員會高峰會的專題討論上,劉總幹事表示,期望政府能寬減稅務,提高善心業主及地產商租出單位的誘因。

「九龍樂善堂」簡介 

樂善堂成立於1880年,乃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團體之一,向以「救災紓困、贈醫施藥、興學育才、安老培幼」為宗旨。隨著多年來的興革,現時樂善堂轄屬機構遍佈港九新界,致力為公眾提供全面及優質的醫療、教育、安老及社會福利等服務,並積極參與及舉辦多項社會公益及文娛康樂等活動,為建設美好香港而努力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