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都十分感激樂善堂的『樂屋』計劃,它令我們的身心都活得比以前健康快樂得多。」現居於樂善堂過渡性社會房屋「樂屋」宋皇臺道組合屋項目的胡太、梁太及孫太,回想起當年的「劏房」生活仍猶有餘悸,但過去一年的新居生活,不單只小朋友變得開朗、夫妻生活更為親密融洽,而鄰里間的互助精神,更是她們津津樂道的愉快回憶。

 

舒適的家 安舒的心

狹窄的居住環境,帶來生活的局促感覺,三位媽媽都不約而同表示孩子在舊居連做功課的地方也沒有,丈夫工作回家沒有清靜的環境可以好好休息,都令家人間的關係繃緊,甚至難以好好對話相處。「我家的小孩都大了,都需要適量的私隱及空間,現在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工作枱,再不需要坐在床上開枱做功課,大人也可以在有需要時小睡一會。」梁太說。

 

談到「樂屋」的愉快生活,梁太說自看到樂善堂於宋皇臺道興建過渡性房屋起便十分期待,因此不時留意進度並主動申請。而胡太和孫太得知過渡性房屋,是透過新聞報道及家長間的討論,回想抽到宋皇臺道「樂屋」時,兩位均異口同聲表示無需考慮便決定入住。胡太說:「當初帶同兩個孩子走到閘口,小兒子一看到環繞那棵大樹旁的空間,便已『嘩』一聲叫出來,即時對我說『這裡好啊!』想立即便離開劏房搬進去。」

 

孫太表示五歲和七歲的孩子自搬進來後,不單性格開朗了,身體也比以前健康。「這裡不但居住環境大了,就連公共空間都比以往廣闊,孩子們可以在廣場踏單車,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,運動量多了,笑容也多了。」

 

與一年前的生活差天共地

搬進「樂屋」不單令三位媽媽的家人身心健康,居住環境的改善,更叫她們讚不絕口。胡太說:「以前住劏房四面牆沒有一扇窗,長期沒有陽光入屋,令人心情也容易變得鬱悶,而且舊居環境很不衛生,經常會見到老鼠及蟑螂,有次回鄉探親,便將一包未開封的米放在床上,以為可以阻止老鼠偷吃,誰知牠們神通廣大,不單爬上床將米吃掉,連床單也給咬爛了,實在叫人無法忍受。」梁太接着說道:「我和胡太相反,雖然舊居房中有窗,但日照太『好』了,夏天熱得令人受不了,雨天則要面對漏水問題。」孫太同樣談鼠色變,她說:「我試過準備晚餐時打開廚房窗,怎料一只大老鼠跳了進來,當堂嚇了我一大跳,從此以後都不敢再開窗了!」

 

談起劏房生活,三位都表示沒法和現在的生活環境相比,例如胡太現在會將兒女的生活照掛在一面牆上,閒時望一望,想起大大改善了的居住環境,這是昔日不敢想像的美好日子。居住環境大了,對於其他兩位來說同樣喜不自勝。梁太笑說:「以前吃飯、睡覺都是在床上,家人間難免會出現『爭位』的情況,孩子要做功課時尤甚,但現在他們一人有一張枱,爭執都少了。」

 

鄰里之間守望相助

家人間相處變得融洽,居於「樂屋」的鄰里關係亦叫三位媽媽滿心感恩。她們均不約而同說:「和以前住劏房時相比,搬來之後認識到一群背景相近的鄰居,生活也過得愉快得多。閒時不單可以談天說地,又可以互相照應,例如時間不方便時拜託鄰居看顧孩子,工作晚了趕不及煮飯也能到鄰舍家裡『黐餐』,這都是往日不能想像的。」三位媽媽平日愛談「湊仔經」,也會分享家鄉美食,若柴米油鹽有所缺欠,只需開口,馬上一解彼此燃眉之急。有良好的鄰里關係,治安也令人較為放心,例如小記當天早到訪問現場,在等候時便遇到居民詢問來歷,有如此守望相助的鄰居,難怪會住得安心。

 

除了互相照應生活必需品,近年疫情肆虐,三位媽媽說有時家居會出現防疫用品短缺的情況,例如急需小朋友口罩可以互相分享,有時消毒用品來不及外出購買,大家也能相借作應急之用,這種鄰里互助的情神,讓她們覺得十分有人情味。受訪當天,原來胡太已經成功申請公屋,快將搬離「樂屋」,她說最不捨得這裡的鄰居,這一年居於過渡性房屋的日子,也將會是她永不忘記的美好回憶。

 

內容來源: 鄰里互助結良朋 其樂無窮安樂窩

https://eastweek.my-magazine.me/main/115514

 

 

 

返回